2013-11-25
2013-11-11
Pierre Yves Riveau
法國插畫家Pierre Yves Riveau讓我感受到鉛筆所能創造出的可能性。
作品中,對Distroy系列印象最為深刻,
Distroy ? Destroy ?
有些黑暗卻不令人反感,在畫面中流連,享受畫家創造在紙上的視覺趣味。
作者的網站|http://www.pez-artwork.com
2013-11-10
10/19 HH in KORNER
這個半夜十一點~十二點半的表演是幫老師拍照的第一戰......是戰沒錯。
整個小空間只有一個燈光,對我來說那顆唯一的光源就像是心臟般的存在,
而隨著它的旋轉而在黑暗空間裡飛速流走的則是紅血球。
表演空間很暗,暗到相機的顯示螢幕都成了相當刺眼的存在,在沮喪之下關掉了相機改用手機紀錄這場演出。
也許我的沮喪來自於器材無法發揮作用、現場就持著能照亮整個空間的巨大閃光燈的拍攝人員以及一些個人因素......老師在事後告訴我,拍照有時候拍的是氣氛。
在節奏之下,煙味捲著打著節拍、搖擺身子的人一起醉迷。
影像雖然都是相同的播放,
但每一段不同的聲音卻都能和這些相同的視覺結合,
節奏像是催促著紅血球們又像是與之同行,
現在回想起來,
體內的血液似乎也追求著那一陣陣移動,和聲音一起。
心臟位於中心。
不過我不是很喜歡處在充滿煙味的環境,所以拍了這標示。
tokyo boy alone
閱讀這本攝影集時,光流竄四處,在男孩的臉上、身上,所有的溫暖和親暱氣息充斥著整個空間。
景象由平凡的生活場景和物品組成,被拍攝者在鏡頭之下恣意伸展,恬靜而唯美,
偶爾模特兒呈現的徬徨和寂寞,也都隨他的青春一起刻印在畫面上。
相較於對東京擁擠、匆忙的印象,每個畫面都很緩慢,時間在這些男孩所存在的空間裡,就像是被攝影師調慢了。
「本來就是這樣生活著」,一如書名,彷彿這些都只是日常的生活照,不同的是,每張都有美好的光線和一種親密感存在。
+)
在房間之外拍攝的照片,人物往往被縮小,然後於夜晚的戶外在閃光燈之下被放大。
像是在眾人都看得見的地方隱藏自己,
(閱讀攝影集的前半部分時,我是這麼認為的)
2013-11-07
Great House
原文作者:Nicole Krauss
譯者:施清真
終其一生,我始終試圖把自己想像成是他,想像自己置身在他的傷痛之中。
我試了又試,屢試屢敗。
說不定啊--我該怎麼說呢--說不定我想要失敗。
因為這樣一來,我才會繼續嘗試。 我對他的愛,無異是想像力的失敗。
我等著你開口,等著你上了釉彩的一堵沉默出現裂縫。
一早起來跟S講的頭幾句話就是一種虛偽的客氣,已經對我造成限制。
習慣靠培養,親切和善尤然。
有問必答,耐著性子表示有興趣也一樣。
但你還必須試圖取悅眾人,為別人帶來歡樂。 你得同時維繫三、四個謊言,著實耗費心神。 但是明天、後天、大後天,你卻必須一再重覆。
一年前看的書,當時闔上書本時,還是沒弄清楚書中謎底,
如今故事內容還在書架上,腦中殘存的只有這些隻字片語。
我被他的文字所抓住。
儘管經過了譯者對於文字的感覺,儘管經過了這種轉換,
我還是被抓住了。
不同的譯者、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文字排列,
我突然多了很多選擇。
我愛上的那些字句,可能只是愛上譯者的吸收原文後的呈現,而非作者原本想表達的。
有些句子只有些微差異,而有些是真的差很多,完全是不同的意思。
迷惑了。
因為不是從小到大就接觸,因為不是那一國的人所以不能確切明白你們真的想表達的,
就像「台北人」如果翻成英文的話就失去那種韻味,就像海角七號有些梗老外笑不出來。
文字與文字間還是有著阻隔,
不管是explain還是interpret,
有些深處的感動還是只能......
擁有另一種語言 等於擁有另一個靈魂
忘了是從哪裡看到的一句話,一直深感認同。
即使可能永遠無法真正全部擁有,但能觸碰到並擁有一部份,就很滿足了。
翻譯|再創作
2013-11-06
Transition of Those Years
是場看了許多攝影作品的演講。
歷史畫面果然最撼動人心,我尚未出生的年代,這世界長什麼樣子,那些黑白照片都跟我說了。照片留住了剎那,留住那些現在人事已非的曾經。
我很喜歡那些和人親近的照片,
讓我聽完演講想環島去拍照。
2013-11-04
訂閱:
文章 (Atom)